images.jpg

首先,我先來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經驗

關於我是如何在填志願的那些日子存活

我本身不是成績特別好的學生,國中會考只有4A,進入社區高中算是資優的班級後,因為參加社團太多所以成績有點下滑,最後高中學測五科加起來不到60級分,不過除了數學其他都很平均,大概在13上下。考完學測,我曾經想著要不要考指考,思考過後覺得自己其實沒什麼意志力,大概就是三分熱度,於是忍痛放棄。

高中的我是偽自然組,喜歡社會科遠高於數理化學,就只有生物還算不錯。高三的社會完全是自習,考出來還高自然科兩級分,因此在選志願,我的選擇比任何人都多。在我能選的科系裡,只要採計數學比例不重的都能選。

那時候學校的意見我選擇聽聽就好,因為連我自己都沒有決定要走研究還是從商,亦或是跑去讀科大、考警專......,反而在網路上玩了一堆心理測驗。

反正,不知道怎麼做選擇,就交給身心決定吧~

身心決定分兩種:

心理測驗  包括學校的測驗、特質分析,或最近很火的16人格。當然人格特質會隨著自己的環境產生變化,例如我高三時測出來是溫和的傾聽者,現在測又變成領導者類型。

身體感受  從經驗裡去感受自己更容易保持愉悅/興致地沉浸在哪些情境,或者哪些狀況會覺得時間流逝很快。撇除玩手機、看小說,我在讀生物時很容易就會想去看更多相關知識,常常八點開始讀,等到所有事情告一段落就九點半了。雖然中途會穿插yt影片,但是也是跟課本內容相關。

看到這裡,大家大概能猜出來我選擇往什麼方向發展了。

沒錯,就是生物!

關於後來到底選擇哪個科系和大學,我先做個保留,現在要切入正題了。


當我有了填志願的方向後,如何和家人進行意見交流?

通常如何開題不是重點,態度勝過一切。

至於甚麼叫態度......

簡單講叫做把自己當成一個正常人,也把對方當成一個人。

隨便就感到不耐煩、就只想強迫對方聽聽自己的話,這叫有病。正常人才不會對其他人這樣,尤其是進行意見交流的時候。(我不用溝通這個詞,因為太虛幻了,意見交流聽起來實際一點)

想想看,如果我兒子和我說話一下子就暴怒,三不五時就否定我的發言,我會有甚麼感覺?

我只會覺得他青春期還沒過=他還沒長大

20201222160350394.jpg

這樣的孩子,怎麼有能力去辨識什麼才是適合他的科系?

所以,意見交流最重要的,就是

讓對方覺得我們有那樣的肩膀

媽媽是媽媽,爸爸是爸爸,家庭中的大人已經習慣做決定的感覺,所以自然而然會要我們走最安全的路,這是為我們好。

(為了社經地位已經無路可選的年輕子弟們這篇看過就好。)

但是有些路他們可能沒看到,或他們根本沒想過我們願意去走。

當我們已經決定往那個方向去的時候,要記得表現給爸爸媽媽:我們有能力做決定,也有肩膀可以為自己的決定扛責任。

當言行舉止展現出成熟負責的印象,我們就成功一半了。

 

下一個步驟就是說服?

辯論台上,雙方提出申論以後緊接答辯,在短時間內你來我往就能決定勝敗。

與家人討論人生大事完全不是那回事。

所以千萬別著急要展現自我的堅持,小心家人會這樣覺得:

他聽不進我的建議=他青春期還沒過=他還沒長大

這樣,我們的青春期中毒狀態將長時間停留在家人的腦海裡

討論人生大事是不能急的

就算我們沒有打算把父母的意見放入口袋名單,也要假裝我們想要好好思考這件事

於是說句

我需要一點時間思考

undefined

先讓雙方休息一下,要思考就思考,想睡覺就睡覺

等休息好了再來決定下一手棋該怎麼下

這麼有心機嗎?

對,就是這麼心機。

undefined

arrow
arrow

    LO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